万物皆可模拟游戏
date
Aug 30, 2024
slug
howtohostamusicfestival
status
Published
tags
事件评论
生活日常
summary
关于24年音乐节主办的个人看法
type
Post
正所谓「看人挑担不吃力」,本人并没有任何主办音乐节的经验,但消费还是颇有一些。所以看到今年音乐节的一些趋势,从消费者的角度,还是想表达下这方面意见。
举办地点
一个趋势是,江浙沪地区频繁露脸,而且逐渐「去城市化」。也就是说,音乐节更加青睐那些地方乡镇,或者野外自然景区。
这本不是坏事,体育场或者城市空间本来有限,场地设置在野外意味着更低的场租,更低的人流管制成本,以及更大的场地面积,也就约等于更大的票仓。从乐迷的角度,虽然人多几乎等于体验下降,但一般来讲,票仓越大,意味着可以花更少的钱看更大的腕。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。
但与此同时,一个很大的问题就产生了:外地甚至本地乐迷的通勤成本。如果把一场音乐节的花销拆分:
- 演出相关:门票,周边,甚至是啤酒烤串这类消费
- 非演出相关:大小交通,住宿,甚至是工作请假
这里的趋势就是,非演出成本这两年是在疯狂增长。城市之间通勤,在到乡镇,最后再到景区,开车还好,如果公共交通出行,真的是噩梦。还有就是景区住宿往往性价比相比城市会更低,这也很好理解。所以这些成本其实无形中都转嫁到了乐迷身上。
阵容设计两极化
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点。从主办方的角度,由于票仓的扩张,我就需要有「票房保证」的队加入。这是目前主流的设计思路,那几只队我想大家也已经看过太多次了。这其实也是之前已经有人在提出的「音乐节同质化」现象。
这点我表示理解,从商业的角度没人想亏钱,想要不一样是很需要勇气的。所以今年当我看到一个细分领域的音乐节走出一个不一样的路线时,还是很期待的。至少目公布的阵容里,我觉得会是真心喜欢后摇的人愿意去的。
这是音乐节往后发展的一个趋势,做大做滥,还是保持小众特别。从商业也包括行业的角度,这两者都有存在的必要,我并没有偏好。但没有区分的市场,是真的会变成一潭死水。
主办方能力
这点其实没啥聊的,从音乐节官宣开始,主办方的能力就在接受乐迷的监督。想要提及的是:主办应当是服务乐迷和乐队的组织,所以他可以享受商业上的回报。目前国内一些乐迷会把主办方放在类似「活菩萨」的角度去仰望,是让我有些反感。把乐队带到现场的是乐迷,而不是主办,这点我私以为跟国内风气很相似,监督者对「公仆」感恩戴德,,公仆则可以为了自己的考量随意转嫁成本,很有意思。
当然最近最想吐槽的还是一个计划安排非常「拖沓」的音乐节计划:
- 地点放在舟山的一个小岛上,所以要么住岛上民宿,要么需要在舟山住宿,之后通勤往返
- 当然安排了接驳巴士,但体感和现场调度如何,不得而知
- 阵容非常硬核,都是「如雷贯耳」的名字。但对我来说基本都看过了,只有两只澳洲队其实还挺感兴趣。考虑到这种阵容会吸引过多「闲杂人等」我大概八月中就决定 pass 了
- Set + 接驳巴士 + 票务信息,直到前两天刚刚公布,甚至现在还没开票,真的很难想象二十天之后的现场会是什么样子
- 信息公开后毛估了一下,从上海出发的成本:
- 演出相关:三日通票 799
- 非演出相关:(合计 1670元)
- 高铁至宁波,宁波至象山:190元,7小时
- 返程同样 190元
- 住宿:至少3天,按照亚朵标准 350*3 = 1050元(当然我通常多待一天休息)
- 饮食:不含演出期间,早+晚 80元/天 不过分吧,240元
- 对了,记得请两天假🌚
我想最后能够成行的,一定都是热爱音乐的人吧?
其实也未必,我觉得这样的设定,目标人群就是江浙沪周边的有车年轻人。他们不一定喜欢音乐,只是周末有个地方可以开车过去散散心,风景也好,还有音乐,仅此而已。所以他们不需要考虑交通换乘,不需要请假因为可能他爸就是老板,不需要关心行程什么时候宣布,因为他可以即订即走,当然他们也不需要太关心阵容,有外国乐队那肯定不差。
所以当我说近几年「音乐节」的变化趋势,可能很可悲,但真正的乐迷,或者说为音乐而去的消费者,可能已经不是这个市场的主要目标客户了。相应的,作为主办方我只要服务好我心目中的核心客户,其他都不是问题。带着这样的思路再回头看,似乎上面的趋势又有了新的解读角度。
如果这是场模拟游戏的话,能够赚到钱,能够有下一场去策划,可能才是主办方的最终目标。乐迷在这场游戏中最珍贵的选票,目前看是被削弱了。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北方音乐节还是相对「原教旨」的原因吧,个人猜测。